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核融合反應的燃料耗盡後,發生重力塌縮而形成
黑洞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它產生的重力場是如此之強,以致於大量可測物質和輻射都無法逃逸,就連傳播速度極快的光子也逃逸不出來。由於類似熱力學上完全不反射光線的黑體,故名黑洞
在黑洞的周圍,是一個無法偵測的事件視界,標誌著無法返回的臨界點[2],而在黑洞中心有一個密度趨近於無限的奇異點。
當星體發生超新星爆炸時,中子之間強烈的互相排斥力量無法抵擋外界推擠力量,將中子星擠壓成更高密度狀態,同時在沒有其他力量足以抵擋如此強大壓力的情況下,整個星球會不斷地縮小,最終形成「黑洞」。[3]直至目前為止,所發現質量最小的黑洞大約有3.8倍太陽質量。
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藉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並且觀測到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藉由物體被吸入之前的因高熱而放出紫外線和X射線的「邊緣訊息」,可以獲取黑洞的存在的訊息。推測出黑洞的存在也可藉由間接觀測恆星或星際雲氣團繞行黑洞軌跡,來取得位置以及質量。
黑洞是天文物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題材之一,在科幻小說、電影甚至報章媒體經常可見將黑洞作為素材。迄今,黑洞的存在已被天文學界和物理學界的絕大多數研究者所認同,天文界並不時提出於宇宙中觀測到已存在的黑洞。
根據霍金2014/1/26的論據:愛因斯坦的重力方程式的兩種奇點的解,分別是黑洞跟白洞。不過理論上黑洞應該是一種「有進沒出」的天體,而白洞則只能出而不能進。然而黑洞卻有粒子的幅射,所以黑洞不再適合被稱為黑洞,改名為「灰洞」[8],先前認為黑洞可以毀滅資訊情報的看法,是他「最大的失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